唐代英語言教育學習機構 教學理念 (三)

時間與環境

v 目前在台灣或中國大陸英語教學仍為一週上課數次最為普遍。
理想的學習方式:一日上課4小時
四個月上課4 8 0小時即可完成語言學習
若改成一週上課兩次,每次9 0分鐘( 1.5小時)計算
      上 課  12  小時
        上 課 144  小時
        上 課 432  小時
三年四個月  上 課 480  小時
因此原本四個月的密集課程就延緩為三年又四個月的學習
v 在既無環境,又無師資的形況下,要學習新的語言其困難度因而加深,這也是台
灣及中國大陸英語教學的瓶頸
▲唐代英老師自大學二年級開始接觸兒童,國中、高中、大專、成人英語教學,至今已四十寒暑,培育學子約有2萬名,他們有極純正悅耳的發音基礎,紮實的文法實力,不必背誦即可流暢與外籍人士溝通,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本人很榮幸能為貴子弟的英語學習盡一份心力。第廿一世紀因為資訊商務的快速發展,世界的通用語言主流非英文莫屬。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全球化時代中,台灣這種彈丸之地必須與國際接軌才得以生存,英文學習的重要性更是無可比擬。
     
      然而,許多統計資料卻顯示台灣近幾年來的英文能力,不論是學術性質(TOEFL托福)或是商業性質(TOEIC多益)都輸給了鄰近的國家,例如香港、中國、甚至我們認為比我們落後的泰國…等。台灣過去20多年來,兒童美語雙語補習班十分普遍,已經成為了台灣這些年來英文學習的趨勢。然而,如果這些耕耘了20年的補習班所提供的英語學習真的有效果,為什麼台灣人現在的英文能力反而已經落後到了讓專家學者憂心的地步?

讓我們追根究底,找出問題的所在。以坊間的一些以外籍老師為主的雙語學校為例,學生所學得的英文是在與外籍老師對話中所學得的“模糊粗淺印象”,卻不是對英文真正的“理解”。此類教學方式可能讓家長覺得在短短時間之內,自己的小孩便能夠與外國人用英文對話而十分滿意。但是,因為外籍老師並不會有系統的層次分明的教學,學生所學的內容便受限於會話的內容。該成果只是勉強背誦而不是自然運用(就好像在學數學的時候,學會“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換成“橘子”卻不會了,正因為“1 + 1 = 2”的這個基礎原則並沒有學會),造成這些學生在小學或國中初期階段似乎還能有不錯的表現,但是隨著課本內容加深,在逼近基測大關之時,之前在會話學到的英文卻已無法應付考試。高中英文與國中英文差距更大,到時要再建立基礎,將更為困難。而大學的英文程度更深深影響到之後就業或出國深造的機會。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若是能從兒時建立良好的基礎,學習英文將事半功倍。反之,若為求短暫的效果而錯失了建立基礎的良機,學習英文終將事倍功半,更可能因此與許多學業或事業上的機會擦身而過。

在台灣的英語學習中,最令人擔憂的迷思就是以為學習坊間以外籍老師為主的“會話式英語”便已足夠。然而,這個迷思卻造成許多從小學習會話式英語的學生在關鍵的國中時期,發現其英語能力已不敷使用,而原因就在於從國二開始,英文開始出現了在“會話式英語”沒有包含的用法。
例如  The boy is John. (最簡單的句子結構雙語學校的程度)
The boy under the tree is John. (形容詞片語;國二程度)
The boy under the tree across the street is John.
The boy who is talking to a girl under the tree across the street is John. (國三程度)
The boy talking to a girl under the tree across the street is John, who is my best friend. (高三程度)
若以百分比來算,我們可以發現最簡單的句子結構幾乎只佔了高級英文句子結構的20%左右。
我們用學習中文來舉例。一個小孩子2歲半,只會說簡單的單字(爸爸,果果.)。大人可以猜出他要吃蘋果,就幫他說出“哦,你要吃蘋果嗎?”小孩重複大人說的話:“我要吃蘋果”。直到4歲,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小孩才會說出“爸爸,我要吃蘋果”。到了5歲,才會說“爸爸,我肚子餓(形容詞 ;修飾詞),我要吃蘋果”。

我們都知道,這種模仿過程要經過很長的時間在國外,因為父母會講英文,小孩子一天除了睡覺之外,差不多16小時都在重複同一句話,一直到12歲才會講比較清楚及完整的句子,而唐老師只用3年時間,在父母都不會講英文的情況下,學生會自然的說出最標準而清楚的英文節省了9年時間   

一般兒童會話美語就是前者的教學,即費時又費錢。但更重要的,家長常常都忘了自己都不會說英文,因此,孩子們所說的正確與否,沒有人指點外籍老師也沒有改正台灣學生錯誤英文的習慣,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禮貌。家長以為孩子們所說的是正確英文,但事實上,錯誤百出。譬如,有一個學了3年的兒童美語的男生,他把“我要上學”說成: I will going to school (應該是I will go to school)他不知道will後面動詞要用原形,也不明白什麼叫原形,一般老師也不解釋 (甚至常有學生還以為是)唐老師就畫一顆樹,以樹根(root)來表示原形,將樹分出左右各兩個樹枝(共四個樹枝),以故事比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例如,種eat”得“eat”。唐老師先將4個樹枝都掛上“eat”, 讓孩子們清楚知道這4eat都來自於根部(root)。而這個root在文法上中文翻成原形。然後,唐老師把右下樹枝掛上一個s”, 表示主詞如果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後面加s 右上樹枝則用紅色改成ate”, 表示基因突變”(不規則變化),用很有趣的說法讓孩子們深切明白何為不規則變化。就在左下方的樹枝,eat 字尾加ing, 表示現在分詞。孩子們或許聽不懂,但是他們知道原形加ing就是現在分詞;在左上樹枝,eat字尾加en,表示過去分詞。這些名稱,他們或許不明白,但是他們會使用,更重要的是他們能一開始就知道英文裡面有這些概念。然後老師就圈出原形,過去式,過去分詞三個區塊,而這就是國一下英文(動詞的三態變化)。在每次造句時,唐老師引導孩子們用繪圖方式記憶,以輕鬆的角度切入英文最重要的地方,使得上課變得非常有趣,而孩子們又學到了最正確的英文。而且,台灣的學生不習慣將動詞作適當的改變(因為中文不需作任何改變),常常都以原形造句。例如,湯姆每天早上7點上學,學生經常寫成Tom go to school at 7 every morning,不知道go應該改成“goes”。不論是現在式,過去式,未來式,學生只會用 go 造句。

雖然台灣的英文教學程度(兒童美語,國中英文,高中英文)差距甚大,唐老師卻能夠把兒童美語,國中英文,與高中大專英文做巧妙的銜接,學生不用一直換老師,而能在唐老師的細心教導下穩紮穩打。一般兒童美語只強調簡單的聽說讀寫,是屬於學齡前英文 (preschool)。就如同在幼稚園時,一個孩子學到了這個單字,但從小學開始,需要藉由老師的幫助來學習高雅高尚這些較為高級的詞彙運用,進入寫作的程度。


而這種會話英語高級寫作英文的差異在國際正式場合國外的大學及研究所更是極為明顯,因這些場合所需要的英文是屬於高級寫作英文的級別,其複雜度及深度跟一般進餐廳、逛商場、跟朋友聊天的會話英語又不一樣,而會話英語高級寫作英文的殘酷差距則超過台灣一般學子的想像。在台灣,通過全民英檢初級檢定的人數不少,但這之中也有許多人誤以為學會普通英語會話就已足夠,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例如在台灣超過9成的人都會說中文,但是其中有多少人能寫出高級的中文? 同樣的,在美國與加拿大,超過9成的人都會說英文,但是其中有多少人真的會寫出高級的英文?近年來,北美新移民數量持續增加,來自中國大陸的學子托福滿分之人比比皆是,而這一類學生在申請當地學府的時候,常因成績過於優異,讓當地學府的門檻因申請人數過多而不得不再拉高。在這種環境下,在“純美語”或“雙語”學校學到的“學齡前”英文基礎就如同在沙地上蓋別墅,華而不實。這個世界的競爭已經白熱化,我們的下一代將不只是跟全台灣的人競爭,而是全世界,而競爭的本錢就在教育,而沒有高級英文能力的人,也將與高等教育無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