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一封信:
本人很榮幸能為貴子弟的英語學習盡一份心力。第廿一世紀因為資訊商務的快速發展,世界的通用語言主流非英文莫屬。在孩子們剛起步的階段,一定要讓他們有信心,覺得英文很簡單,在他們認為很簡單之後,才能有興趣持續不斷。因此,札實的基礎最重要,不要在一開始學一種語言,就要立刻看到成果。
坊間的一些以外籍老師為主的雙語學校為例,學生所學得的英文是在與外籍老師對話中所學得的“模糊粗淺印象”,卻不是對英文真正的“理解”。此類教學方式可能讓家長覺得在短短時間之內,自己的小孩便能夠與外國人用英文對話而十分滿意。
但是,因為外籍老師並不會有系統的層次分明的教學,學生所學的內容便受限於會話的內容。該成果只是勉強背誦而不是自然運用(就好像在學數學的時候,學會“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換成“橘子”卻不會了,正因為“1 + 1 = 2”的這個基礎原則並沒有學會)
造成這些學生在小學或國中初期階段似乎還能有不錯的表現,但是隨著課本內容加深,在逼近基測大關之時,之前在會話學到的英文卻已無法應付考試。高中英文與國中英文差距更大,到時要再建立基礎,將更為困難。而大學的英文程度更深深影響到之後就業或出國深造的機會。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若是能從兒時建立良好的基礎,學習英文將事半功倍。反之,若為求短暫的效果而錯失了建立基礎的良機,學習英文終將事倍功半,更可能因此與許多學業或事業上的機會擦身而過。
在台灣的英語學習中,其中一個最令人擔憂的迷思就是以為學習坊間以外籍老師為主的“會話式英語”便已足夠。然而,這個迷思卻造成許多從小學習會話式英語的學生在關鍵的國中時期,發現其英語能力已不敷使用,而原因就在於從國二開始,英文開始出現了在“會話式英語”沒有包含的用法。
例如: The boy is John. (最簡單的句子結構;雙語學校的程度)
The boy under the tree is John. (形容詞片語;國二程度)
The boy under the tree across the street is John.
The boy who is talking to a girl under the tree across the street is John. (國三程度)
The boy talking to a girl under the tree across the street is John, who is my best friend. (高三程度)
The boy under the tree is John. (形容詞片語;國二程度)
The boy under the tree across the street is John.
The boy who is talking to a girl under the tree across the street is John. (國三程度)
The boy talking to a girl under the tree across the street is John, who is my best friend. (高三程度)
若以百分比來算,我們可以發現最簡單的句子結構幾乎只佔了高級英文句子結構的20%左右。
我們用學習中文來舉例。一個小孩子2歲半,只會說簡單的單字 (爸爸,果果.)。大人可以猜出他要吃蘋果,就幫他說出“哦,你要吃蘋果嗎?”小孩重複大人說的話:“我要吃蘋果”。直到4歲,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小孩才會說出“爸爸,我要吃蘋果”。到了5歲,才會說“爸爸,我肚子餓 (形容詞;修飾詞),我要吃蘋果”。
我們都知道,這種模仿過程要經過很長的時間。在國外,因為父母會講英文,小孩子一天除了睡覺之外,差不多16小時都在重複同一句話,一直到12歲才會講比較清楚及完整的句子,而唐老師只用3年時間,在父母都不會講英文的情況下,學生會自然的說出最標準而清楚的英文,節省了9年時間。
一般兒童會話美語就是前者的教學,即費時又費錢。但更重要的,家長常常都忘了自己都不會說英文,因此,孩子們所說的正確與否,沒有人指點。外籍老師也沒有改正台灣學生錯誤英文的習慣,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禮貌。家長以為孩子們所說的是正確英文,但事實上,錯誤百出‧‧‧
一般兒童會話美語就是前者的教學,即費時又費錢。但更重要的,家長常常都忘了自己都不會說英文,因此,孩子們所說的正確與否,沒有人指點。外籍老師也沒有改正台灣學生錯誤英文的習慣,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禮貌。家長以為孩子們所說的是正確英文,但事實上,錯誤百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